清明节图画 从绘画作品中看古代清明节是何景象

说到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扫墓祭祖,缅怀故人。“清明时节雨水多,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为清明节画下了悲凉的基调,但唐代诗人王维的《东方冷食是物》和吴伟新的《苏堤清明》等同样描写清明却轻松愉悦的诗歌却寥寥无几。
有民间学者说,在古代的清明节,除了祭奠逝者的悲伤之外,还有踏青、踏青、披柳、射柳、斗鸡、放风筝、荡秋千、蹴鞠等许多欢乐。可以说,这不仅是死亡的日子,也是快乐玩耍的日子。让我们从边肖的画来看看古代清明节是什么样子的。
清明节不准吸烟——田舍清明节家家户户晚归。
清明前后,各地有许多独特的寒食习俗。这个习俗的起源是什么?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儿子重耳逃亡,过着艰苦的生活。他毫不犹豫地从腿上切下一块肉来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成为君主,奖励功臣。只有介子推拒绝接受奖励。他带着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别无选择,只能释放火烧山,并迫使他下山。然而,介子是坚定的,宁愿死在火焰中。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建了寺庙和纪念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去世的当天“冷食禁火”,全国不允许烧火做饭,只允许吃干粮和冷食。唐代诗人王坚的《寒食》中有句话“田舍清明家家晚出”,就说明了这一习俗。据专家介绍,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长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把寒食和清明结合起来。

清《岳游图》
由于清明时节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都将清明节定为荡秋千节,皇宫内也安装了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玩耍。玩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还能培养勇敢的精神,至今仍在大众中流行。

清明节图画 从绘画作品中看古代清明节是何景象


文章图片

在中国古代,卖百幅画中的柳条的习俗很明显
“清明时刻及今,闻沿街卖柳条。遇见姐妹俩,一个眯成了角。”
清明节是柳树发芽、青烟四起的时候。民俗有折柳、穿柳、插柳等。当人们去郊游时,他们可以折下几个检票口,用手拿着玩。它们也可以织成帽子戴在头上。他们也可以把它们带回家,放在门楣和屋檐上。
唐朝时,人们认为在河边祭祀时,佩戴柳枝可以驱除毒虫。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会在自家门口插上柳树,以免虫害。柳枝插在屋檐下,还能预报天气。古语云:“柳条绿,烟雨蒙蒙;柳条又干又晒。”“清明扫柳”的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据吴《梦》记载,宋代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有柳条,人称“明眸”。所谓“明眼人”,并不是祈求眼睛明亮,而是民间习俗中驱邪的目的,意思是识别恶鬼,看家护院。这时,柳枝和桃枝有相似的功能。
南宋时期,“清明柳”的流行有增无减。周觅在《武林旧事》清明节日日里提到临安城时,用了这样一句话:“都城里的人都是杨柳,小广场虽美,也绿得可爱。”难怪宋人能写出“不折万绿,明朝出城的人多了”这句诗。

清明节图画 从绘画作品中看古代清明节是何景象


文章图片

中国古代习俗:拜土堂、步行和射箭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术的游戏。根据明朝人的记载,鸽子被放在葫芦里,然后葫芦被高高地挂在柳树上。弓打葫芦,鸽子飞出去,胜负以飞鸽的飞行高度来判断。唐代诗人孟浩然写了一首诗《送王九勇上思罗钟》:“斗鸡吃冷食时,牵马射厅前。”说明射箭是清明时期古人热衷的项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