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来自宋代的中式美学

提起抹茶,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日本的抹茶,一只白瓷碗,里面装着绿茶粉一样的东西,然后打磨,带着一种精致与仪式感,汇成了独特的日本茶文化 。
不过,不用羡慕和媚外,因为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抹茶起源于中国的隋唐时期,“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就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之词 。
那么抹茶在中国古代是怎样的存在呢?
X年前,具体时间小昵也忘了 。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演绎一场古代豪门生活景象的同时,也为观众徐徐展开了一幅宋人生活美学的图卷 。
教授盛家姑娘技艺的教养嬷嬷说到,“学这些,仪态规矩是其次,陶冶性情才是贵格 。”
在那个年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追求一种雅致诗性的生活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适累家 。”
其中,与“抹茶道”形似的技艺,就是它的始祖“点茶” 。在茶的历史中,中国人用了一千年把喝茶从简单变为复杂,然后又用了一千年时间,把喝茶从复杂变为简单,在此历史节点上的宋代,盛行“点茶” 。
点茶是沏茶方法之一,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 。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唤起无穷的回味,是一门艺术性与技巧性并举的技艺 。
高明的点茶能手,又被称之为“三昧手” 。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点茶的具体做法是
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 。以釜烧水,注入少量沸水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
严格来说,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时有轻重缓急的艺术感 。
熟练运用的人,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三昧手”了 。
注: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用于搅击,称为“茶筅” 。
宋朝的文人雅士不但会"点茶",还兴"斗茶",以茶汤颜色鲜白,和茶沫停留保持时间长为茶技高超的标准,而且茶筅击拂茶汤产生的泡沫要能"咬盏不散"——指当茶汤烹至沸腾,茶沫在茶盏中转动,茶沫与茶器相凝却不溢出,如同被茶盏咬住一般 。
此外,由“点茶”衍生来的还有“分茶”,也就是有趣的“茶百戏”文化,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
点茶使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在此基础上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案,提高了艺术性和娱乐性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的咖啡拉花与茶百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茶百戏实现了用清水幻变图案,和一般绘画技法不同 。
清水使深色的气泡微粒变浅从而形成色差出现图案,古人将这一现象称为幻变 。
点茶高手们可以用这种泡沫幻化成各种的花鸟鱼虫和山川草木的图案,着实神奇 。而一般的绘画如西方的咖啡拉花是利用咖啡和牛奶两种颜色叠加形成图案 。
如今的点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极少见了,与之一脉相承的抹茶,是由日本禅师从中国带回日本,从而衍生出的文化 。
至于为什么在中国近乎匿迹,从历史角度来说,最初是被明代撮泡发所取代 。
朱元璋认为茶农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饼茶、团茶,而达官贵人们花费大量的金钱来“斗茶”玩乐,是对资源的一种挥霍 。
于是下旨“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将当时的“斗茶”之风一扫而去,带动了社会风气向平实朴素的转变 。
由此开启了中国清饮喝茶的新风尚 。
有不少人不禁哀叹如此极致美学的失传,事实上大可平常心 。在新产物诞生时必然会带来淘汰,一些“古法”除了意味着古人的智慧,还意味着原始和守旧,这就是历史发展带来的化繁为简 。
而且在现在的趋势下,点茶文化似有重拾迹象,在化简为繁又化繁为简的数千年过后,谁又能定义茶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呢?
【点茶:来自宋代的中式美学】茶之博大精深,茶文化之源远流长,顺其自然自有它的美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