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个吃茶历史悠久的民族 。汉代以前,人们主要取其药用功效,生病才煎制服用 。后来慢慢发展为日常饮品,由于它能清心宁神,解渴生津,而倍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爱 。明朝以前,主要吃煮茶和点茶,没有专门的器具,茶具与食具合用 。出身贫寒的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之后,体恤民生疾苦,废除了选材严格、制作精良的团茶进贡制度,化繁为简,从此,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一至延续到今天 。饮用方式的不同,也带动了茶具的变革,紫砂壶就自此应运而生,并逐渐实现了日常使用和艺术把玩的完美结合,在许多的新款茶具中独领风骚 。
为什么唯独紫砂壶脱颖而出受到人们非同一般的礼遇和厚爱呢?
普天之下的紫砂壶,均出自一个地方:江苏宜兴的丁蜀镇 。这里几乎家家制坯,户户捣泥,是生活之资的主要来源 。制造壶体的紫砂泥又叫五色土,绚丽多彩,在烧制过程中还会随着窑内的不同温度而变色 。成壶后,使用时间越久,壶面看起来越新,越光滑温润如玉 。这种特性有些稀奇吧?还不只于此,用紫砂壶泡出的茶,色香味俱佳,陈年老壶内壁的茶山,还有医治某些疑难杂症的药用功效呢 。最妙的是,用紫砂壶泡茶,冬天能保暖,夏天不易馊 。为什么呢?原来,这紫砂泥本是一种罕见的矿石,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碾碎后,变成了泥土 。把它捏成茶壶烧制过后,颗粒间排列紧密而又有序,形成了透而不漏的特点,这才有了与其它茶壶相比而得天独厚的种种优势 。
据资料介绍,第一把有案可查的紫砂壶为明朝宜兴进士吴颐山之仆供春所做 。那时,宜兴效外有座金沙寺,供春陪主人去寺里读书,空闲时,常见一老僧做陶罐,便偷偷留意 。一段时间后,供春收集到老僧洗手沉入盆底之剩泥,仿照寺内一棵千年银杏树的树瘤,捏制成了近年来闻名中外的手掌大小的树瘿壶 。现在这把壶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 。其实,这并不是用以喝茶的第一把紫砂壶,别人也做过的,只是式样跟其它陶罐样式差不多 。供春壶纳入了对自然的摹仿,使器具承载了艺术的灵魂,所以供春被尊为紫砂壶开创性的鼻祖人物,也是有道理的 。
继供春之后,明朝的时大彬是又一位制壶大师,同样是宜兴人 。有诗赞曰: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状新,可窥一斑 。清朝的陈曼生也很有名 。他原本是一县官,为西冷八大家之一,擅长诗书琴画与篆刻,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制作紫砂壶 。后来与宜兴的杨氏三兄妹合作,把他的诗画和篆刻都用上了,大大地丰富了紫砂壶的题材和语言,创造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佳话 。还有一个壶艺界不得不提的里程碑式的人物,那就是近代的吕尧臣先生 。吕先生大胆求索,锐意创新,不但发明了绞泥工艺,还把人体艺术美表现在紫砂壶上,令人耳目一新,在喝茶的同时,获得更加意韵深远的艺术享受 。
正因为紫砂壶不是千篇一律的简单器皿制造,而是侧重壶体千姿百态的艺术创作,所以,它受到了文人雅士们的高度喜爱 。06年,紫砂壶技艺入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了又一轮的收藏高潮 。欲收藏必须懂得鉴赏 。鉴赏者,品鉴于赏析也 。也就是说看多了听多了,欣赏能力自然提高了 。著名的壶艺大师顾景舟说,一个壶若形神气态俱佳能贯通一气,就可算是上品 。另一位大师徐秀棠说,通理得趣为上乘之器 。其实他们两个说的都差不多,就是形状及各个线条布置合理,富有神韵与雅趣,就算得上是把好壶 。
【漫谈紫砂壶】但我认为,壶之精品者何止千万,茶壶一味,能跟你产生心灵感应的,才是适合你的真正好壶,恐怕却是寥寥无几了 。
推荐阅读
- 紫砂壶 土的衣钵和火的艺术
- 七条实用紫砂壶的保养技巧
- 可以用紫砂壶泡信阳毛尖吗
- 紫砂七老人之蒋蓉:紫砂壶仿生类划时代高峰
- 紫砂壶养壶常见的几个误区
- 吴利群紫砂壶陶言壶语是谁刻的
- 明清紫砂壶特点略述
- 一把紫砂壶的温度
- 紫砂壶大师顾景舟
- 汉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