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蒲公英泡水,中医也有4个搭配吃法,你了解吗?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因为一壶蒲公英水,被送入了医院 。”
最近,正在读高三的小丽简直“压力山大”,因为快要期末考了,上次马失前蹄的小丽,这次想“重新登顶”,所以格外用功,可能是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她嘴里起了溃疡不说,嗓子也疼的厉害 。
小丽自我判断,溃疡可能是上火引起的,但是她不想去医院看病拿药,怕耽误时间复习 。听家里人说蒲公英下火效果不错,便自己泡了一大壶蒲公英水喝 。
文章插图
“治病心切”的小丽一口气把蒲公英水全喝了,眼巴巴的盼望着“奇效”的发生 。谁知半夜,小丽因为腹泻和肚痛难忍,被家人送进了医院 。
经医生检查发现,小丽本身肠胃就不好,之前还有过慢性肠炎,而蒲公英,性质比较寒凉,一下子喝了一大壶,才导致了小丽的腹泻腹痛 。
【简单的蒲公英泡水,中医也有4个搭配吃法,你了解吗?】蒲公英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服用,有哪些人群不适合的呢?
这3类人群,不宜服用蒲公英
蒲公英属于寒凉食物,因此,脾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 。脾胃虚寒的人常常会有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的表现,而且常常会感觉胃部冷痛,这种体质的人适合温阳食物,最忌寒性食物,而蒲公英恰恰是寒凉药材,若是脾胃虚寒之人服用,会加重腹胀腹泻等症状 。
脾肾阳虚的人群,常常会出现大便溏泄的症状,这种体质的人身体里的寒气比较重,在平时的饮食中,都应该注意远离寒性食物,何况蒲公英本身就是寒性清热的药材,自然应该避免食用 。
此外,经常经痛的女性,也不宜服用蒲公英,经痛多数是由于气血虚引起的,这类人适合温和的食物,而不适合寒性的食物,如果服用了蒲公英,反而会加重经痛的程度 。
蒲公英泡水的3个注意事项
许多人听到蒲公英泡水好处多,就天天喝,其实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会导致肠胃出现不适,进而引起腹泻 。
文章插图
一般来说,最好不要大量饮用蒲公英水,每天饮用蒲公英的量不能超过15克,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尽量不要每天都喝 。
蒲公英泡水要趁热喝,最好不要放凉之后再喝,否则会引起肠胃不适 。
有些人在泡蒲公英水的时候,喜欢往里头加上其他东西,但是一定不能将蒲公英和忍冬藤一起服用,因为这两种药材之间的成分相冲突,若是一起泡水喝,会出现昏昏欲睡、全身无力的症状 。
用蒲公英泡水喝,身体会收获3个好处
蒲公英是一味常见的中药材,入肝经和胃经,性质寒凉,因而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的药用价值 。
它的最简单的服用方式就是泡水喝,《本草新编》提到:“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因此,蒲公英泡水能够泻胃火,而且还不伤胃 。
《本草经疏》中认为:“蒲公英归肝经,可保肝利胆,善于降肝火、排肝毒,去火消炎”,肝火旺盛的人常常出现口干口苦、咽喉疼痛的症状,尤其在春季,是养肝当令的时节,大家可以在水里加入适量蒲公英再饮用 。
此外,《唐本草》中提到蒲公英“主妇人乳痈肿”,《滇南本草》则认为蒲公英“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闭,利膀胱”,可见,防治炎症、利尿也是蒲公英泡水的作用 。
日常用蒲公英泡水,可搭配4类药物一起用:
蒲公英+玉兰根
本身蒲公英就有护肝作用,而医学研究证明,玉兰根能够加速肝细胞修复速度,两者一起泡水喝,护肝的效果也得到加倍 。
蒲公英+白茉莉
这两种食物搭配在一起,能够有效改善上火引起的目赤、红肿等问题,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这种搭配能“治眼疾肿疼,或胬肉遮睛,或赤脉络目,或目睛胀疼,或目疼连脑,或羞明多泪,一切虚火实热之证”,因此,如果上火引起眼睛不适,不妨试试用蒲公英加白茉莉泡水饮用 。
文章插图
蒲公英+金银花
它们一起泡水喝,能够去火清热,因为两味食材都是寒凉性质的中药材,《神农本草经》记载:“金银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淤之功效”,两者搭配能够清除体内的毒素,疏散热气 。
蒲公英+玉米须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提到,玉米须具有很好的降糖效果,能够利尿消肿,蒲公英又有利尿清肝的作用,而且其中的蒲公英多糖,也具有降糖功效,两种降糖药材搭配,能够加强降糖作用 。
总之,蒲公英泡水好处多多,日常可以适当饮用,尤其是经常喝酒的人,多喝蒲公英玉兰根茶,能够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预防酒精肝 。
参考文献:
[1]蒲公英的活性物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安徽农学通报 2019-11-30
[2]张大光.蒲公英的药用价值及临床应用.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9):185-186
[3]蒲公英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吉林中医药 2019-10-2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
- 过水断面面积如何计算
- 圆圈腰带怎么绑
- 这些小毛病,肺的大杀手
- 介绍冬季饮食的注意事项 冬季饮食养生方法
- 冰箱密封条不严的后果
- 酿葡萄酒时要注意的东西 葡萄酒怎么选
- 古代美女简笔画 古代美女的画法
- 御寒吃牛肉还是羊肉 冬天的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
- 黑芝麻怎么吃最好 黑芝麻最简单的吃法
- 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