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拜耳公司哪些药,拜耳男性药有哪些( 五 )


一直到1950年代 , 拜耳对阿司匹林对心脏的作用都仍然高度警惕 。 哈佛教授、阿司匹林专家Charles Hennekens手里保存着一张1950年代登载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阿司匹林广告 , 上面有一系列文字特意保证阿司匹林不会影响心脏 。
直到1971年 , 科学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保证血液中的血小板凝结 , 这样便能够保持心脏的血液供应 , 以保护心脏 。 然而在整个1970年代 , 针对阿司匹林用于心脏病预防的临床研究规模太小 , 还不足以说服公众 。
这时候 , 拜耳公司数十年坚持的学术营销开始发挥作用了 。 这种药品的影响力 , 加上它异常便宜的价格 , 让更多的学术界人员致力于此药物的临床研究 。 很快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学术证明不断出现 。 1977年发表于美国《Strok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首次证明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脑卒中之后 , 越来越多的证实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作用的研究发表于世界权威医学杂志 。
在阿司匹林从一个药物变成一种商品的过程中 , 不能把所有功劳归在拜耳身上 。 阿司匹林确切地能被适用于哪些病症 , 还是需要大规模地被FDA认可的临床研究来证明 。 这种研究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资源 , 不过掏这笔钱的不是拜耳 , 而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 。
内科医师研究是阿司匹林拿下心肌梗死一级预防资格的关键点 。 这次研究由NIH于1983年开始组织、22071名美国健康男性医师参与 。 这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的目的是 , 评价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否可以预防健康人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 。 参加研究的医生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都随身携带并服用研究药物 , 平均随访时间达5年之久 。
这项原本耗时8年的研究 , 在第5年被伦理委员会提前终止 。 原因是阿司匹林实在太有效了 。 研究中期结果便足够证明 , 阿司匹林能使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 , 首次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6% , 糖尿病人群首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1% 。 伦理委员会认为对照组的医师有权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冠心病 , 以便从中受益 。 1988年 , 该研究的结果发表在美国《新闻周刊》上 , 引起了巨大轰动 。
类似的 , 阿司匹林的女性健康研究纳入了近4万名美国女性医务工作者 , 历时十年;护士健康研究纳入了12万名美国女护士 , 历时达24年 。 这些由医务工作者亲自参加的研究大大推动了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发展 , 也标志着阿司匹林已经通过了研发阶段最严格的考验 。
1971年 , 拜耳阿司匹林加维生素C的泡腾片问世;1993年 , 拜耳阿司匹林肠溶片上市 。 肠溶片在阿司匹林外面加了一层包衣 , 这种药片在胃部不溶解 , 直到肠道才发生作用 , 这样就几乎完全解决了胃部不适的副作用问题 。 2003年拜耳阿司匹林粒状产品(无需饮水)面世 。 2007年 , 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研究显示 , 5年间每天使用300毫克或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使治疗后10至15年的结肠癌发生率降低74% 。 这印证了澳大利亚G.Kune教授1988年的研究 , 被拜耳视为阿司匹林继解热镇痛、心脏病预防之后的第三个飞跃 。
阿司匹林的发展中一直都有商业与科学两种推动力 。 商业与科学究竟谁该领先半步 , 这问题拜耳已经考虑了110年 , 恐怕还要继续考虑下去 。

德国拜耳公司的产品 拜新同其实就是硝苯地平缓释片/控释片 , 也就是长效的心痛定 。
心脑血管药品都是处方药 , 必须去医院做检查才能得出用药的依据 , 而且这类药一般都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对肝脏、肾脏均有一定的影响 。 所以大夫给你开的处方是多种因素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 不能根据别人的建议随意换药服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