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变色龙是谁写的,变色龙这本书是谁写的( 三 )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 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 , 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 。 他歌颂劳动 , 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 , 1900~1901) 。 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 。 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 , 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 。 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 , 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 , 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

1904年6月 , 契诃夫因病情恶化 , 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 , 7月15日在那里逝世 , 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 。 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 , 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 , 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 。 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 , 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 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 , “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 。 他提倡“客观地”叙述 , 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 。 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 , 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 。 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 , 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 , 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 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 “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 , 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 。 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 。 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 。 在中国 , 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 , 《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 。 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 。 以后 , 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 。 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 。 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 契诃夫(1860—1904) , 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 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 , 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 , 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 , 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 , 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 , 主要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 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 , 作者揭露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 , 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 。 1890年 , 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 , 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 , 如《第六病室》(1892) , 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带阁楼的房子》(1896) , 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 。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 , 简练朴素 , 结构紧凑 , 情节生动 , 笔调幽默 , 语言明快 , 寓意深刻 。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 , 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 , 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 , 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 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 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