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发展 , 写屠户“惧狼-御狼”“惧”表明屠户对狼的本质缺乏认识“投”、“复投” , 表明他对浪抱有一丝幻想 , 本想妥协退让 , 结果仍然失败“并驱如故”将狼的贪婪无厌、凶狠无比表露无遗“大窘”、“恐”表现了屠户的紧张急迫出此情势 , 他只能采取防御措施“顾”、“奔倚”、“弛”、“持”等一系列动词 , 表明屠户当机立断此时 , 他已认识到狼的凶残本性 , 于是 , 迅速占领有利地势 , 做好了与狼搏斗的准备“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说明屠户和狼之间剑拔弩张 , 情节扣人心弦
故事的高潮 , 写屠户“杀狼”“一狼径去” , 足见其另有图谋;“犬坐于前” , “目似瞑 , 意暇甚” , 气氛似有缓和 , 更见狼的狡猾此时 , 屠户不为假象迷惑 , 当机立断 , “爆起”、“刀劈”、“毙之” , 杀死一狼“转视积薪后”表明屠户已认识到狼的狡诈阴险 , 果然 , “一狼洞其中” , 屠户又杀一狼“乃悟”说明经过搏斗后的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以作者的评论结束全文 , 揭示主题: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 , 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狼》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 。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遇狼杀狼的故事 。 第一则写了狼的贪婪 , 第二则写了狼的狡诈 , 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 。 在阅读了三则故事之后 , 再阅读本文时 , 我就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宏观阅读 , 回归主旨
《狼》这篇文章被选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 本单元是以“动物”为主题 , 学习重点是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 以及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 。
不难看出 , 作者的意图是通过屠夫与狼的斗智斗勇这一故事的描述 , 表达他对屠夫勇敢无畏精神的赞赏 , 而对狼“貌似”聪明的“变诈”不屑与耻笑 。
而编者的意图却是 , 通过这篇文章及其它文章的学习 , 让学生在读文中认识狼 , 认识大自然 , 并希望通过认识动物、认识自然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 编者的思维当然不只停留在作者的“止增笑耳”这一狭隘的认识上面 。
阅读了蒲松龄的生平简介之后 , 我对《狼》的解读便多了一些主观性 , 我更觉得 , 蒲松龄结尾所说的“止增笑耳”笑得并不轻松 。
蒲松龄一生科场失意 , 落魄于社会底层 。 他从二十来岁开始创作《聊斋志异》 , 到40岁初步完成 , 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融进了这本书中 。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序言中说:“浮白载笔 , 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 , 亦足悲矣!” 可见 , 他在书中寄托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之情 。 作者在奇异趣事中寄寓了爱恨悲喜 , 就《狼三则》而言 , 作者把自己视作如屠夫一样的弱势群体 , 而把狼视作强势的权贵 。 无法改变现状的他 , 只好把“不示弱”寄托在他的作品中 , 让屠夫来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
因此 , 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这篇文章时 , 我觉得应该强调“理解文中狼的本性和屠夫心理、行为变化的过程” , 即就事论事——让学生回归到文本本身去理解去感悟 。
当然 , 阅读是个性化的思维过程 , 学生阅读时可以有自己的思想 。 比如说 , 学生可以从狼对付屠夫的方法中 , 读出狼的聪明 。 这是一种灵性 , 是狼所独有的 。 这样的感悟是告诉我们 , 即便是如狼这样可恶的动物 , 也有它们值得大家学习的一面 。
二、剖析情节 , 拓展思维
《狼》是文言短篇小说 , 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非常明显 。 “遇狼”是故事的开端——“一屠晚归……途中两狼 , 缀行甚远”;“惧狼”是故事的发展 , 因为“惧”才两次投骨 , 想打发狼 , 但狼吃完骨头后仍紧追不舍 , 屠夫的迁就、狼的贪婪表现得入木三分;“御狼”是故事的发展 , 屠夫情急之下选择斗争 , 由被动转入主动 , 而狼也不想善罢甘休 , 于是 , 双方形成对峙局面;“杀狼”是高潮和结局 , 屠夫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跃然纸上 。
推荐阅读
- 学习知识|查怎么写,查字用签名怎么写
- 学习知识|居住怎么写,长期居住证明怎么写
- 学习知识|我喜欢你日语怎么说,我喜欢你日语怎么写 写法
- 学习知识|张怎么读,字怎么读
- 学习知识|谢谢英文怎么说,感谢,谢谢英语怎么读
- 学习知识|儿怎么读,带儿子怎么读
- 学习知识|n怎么读,n正确发音
- 学习知识|下载怎么读,下载载字读音
- 学习知识|只怎么读,字怎么读
- 学习知识|熊猫英语怎么说,熊猫的英文单词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