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粪便中有粪胆素原和粪胆素 。 因为排入肠道内的胆红素经过还原和氧化变成粪胆素原和粪胆素 , 大部分从粪便排出使粪便形成黄颜色 。 当有某些病因使胆汁不能排入肠道时 , 如胆道梗阻及肝细胞病变时 , 肠道内则没有胆红素可变成粪胆素原及粪胆素 , 这时大便就成了灰白色 。
黄疸可见于哪些疾病?
黄疸是指皮肤与粘膜因胆红素沉着而致的黄染 。 发生黄疸时 , 血清胆红素含量常在34.2μmol/L(2mg)以上 。
黄疸首先需要与服用大剂量阿的平及胡萝卜素等引起的皮肤黄染相区别 。 后二者的黄染多为单纯皮肤发黄而无巩膜黄染 , 血清胆红素亦不增高 。 此外 , 黄疸还应和老年人的球结膜下脂肪积聚相区别 , 后者黄染在内眦部较为明显 , 球结膜多有凹凸不平的斑块状分布 。
黄疸系一症状 , 常见于以下疾病 。
(1)传染病:常见者有病毒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变、伤寒病、败血症(合并细菌性肝脓肿) 以及钩端螺旋体病、肝结核等 。 其中以病毒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变最为多见 。
(2)肝胆和胰腺疾患:如肝脏或胆管的肿瘤、胆囊及胆管炎症或结石 , 以及胰头癌等 。 由于压迫或阻塞胆管 , 影响胆汁向肠道的排泄而发生黄疸 。 如果胆管完全阻塞 , 大便可变成灰白色 。
(3)中毒性肝炎:肝脏能处理来自胃肠道的毒物、毒素和药物 , 将之转变为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 。 在处理毒物或毒素的过程中 , 可以引起肝脏的损害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 常见引起肝脏损害的毒物、药物有磷、砷、四氯化碳、氯苯(六六六)以及乙醚、氯仿、巴比妥酸盐类、氯丙嗪等 。
(4)严重的心脏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由于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 使肝脏淤血肿大或发生了肝硬变 , 尤其发生肺栓塞时 , 易发生黄疸 。
(5)溶血性黄疸:因某种原因例如错输血型不合的血液以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引起溶血时 , 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发生黄疸 。
(6)对胆红素有先天性代谢缺陷:慢性特发性黄疸、幼年间歇性黄疸 。
上述疾病中 , 临床上以前两项最为多见 。
什么是阴黄和阳黄 , 与胆色素代谢有什么关系?
中医学在《内经》中对黄疸已有初步认识 。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目黄者 , 曰黄疸 。 ”黄疸的分类 , 在《金匮要略》中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 以后又有二十八候 , 九疸三十六黄的分类 。 说明前人通过实践 , 对黄疸这一症状的观察和描述是非常细致的 。 元代《卫生宝鉴》根据本症的性质 , 概括为阳症和阴症两大类 , 就是现代所说的“阳黄”与“阴黄” 。 此种辨证 , 对黄疸的鉴别诊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正常血浆中的胆红素(主要是间接胆红素) , 含量极微 , 约在1.0mg%以下(黄疸指数在6个单位以下) 。 如超过2.0mg%(黄疸指数在15个单位以上) , 则巩膜、粘膜、皮肤出现黄染 , 称为黄疸 。 根据血中胆红素增加的质的不同(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还是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 可从发病机理上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三种 。 临床上对这三种黄疸加以鉴别 , 可有助于治疗 。
从中医学对黄疸的病机、色泽、病程和治则来看 , “阳黄”似应属于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包括溶血性和肝细胞性黄疸) , 而“阴黄”则属于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如阻塞性黄疸) 。
中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均与“湿”有关 。 《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 , 从湿得之 。 ”并根据湿的来源 , 分为“湿从热化”和“湿从寒化” 。 前者发为“阳黄” , 后者发为“阴黄” 。
推荐阅读
- 健康知识|宫颈炎有哪些症状,验白带能查出宫颈炎吗
- 健康知识|智齿发炎肿痛怎么办,智齿发炎肿了一坨肉
- 健康知识|口臭怎么治最有效的方法,幽门螺旋杆菌口臭特点
- 健康知识|尿酸高有哪些症状,尿酸高有什么症状表现
- 健康知识|后脑勺疼是怎么回事,后脑勺晕晕沉沉的是怎么回事 www.由来.cn
- 健康知识|牙龈肿痛怎么快速消肿,牙龈肿痛一招教你自愈
- 健康知识|肚子一阵一阵的痛是怎么回事,肚子时不时阵痛还拉稀
- 健康知识|胆囊炎有哪些症状,胆囊疼的真人位置图
- 种柑桔高接换种后期管理
- 花生怎么管理才能高产用什么肥料好